外資持續加碼在華戰略的背后,是瞄準當下中國商機主動轉型。
今年前8個月,上海民企進出口的占比達到30.8%,同比增長9.6%。與此同時,上海市有進出口實績外貿企業增長5.7%,達5.4萬家。
在成為剛需并加速之外,制造業對于轉型的投入也在變得越來越務實,成本賬愈加清晰。
義烏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浙江義烏進出口總值3211.0億元,同比增長19.7%。
第六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延續食品及農產品、汽車、技術裝備、消費品、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服務貿易六大展區設置,并集中打造創新孵化專區。
僅2%的受訪企業通過打造數字核心能力重塑各業務和各職能,致力開創競爭新前沿,成為企業變革道路上的“重塑者”。
新的需求也在全球經濟的轉型中越來越突出。
較低的試錯成本以及越來越短的回報周期,讓邁入飲品行業的門檻大幅降低,也讓這一賽道的創業創新在經濟波動期顯得尤為火熱。
2023~2024年,石化化工行業穩增長的主要目標是行業保持平穩增長,年均工業增加值增速5%左右。
在負增長的大趨勢下,8月單月數據出現了好轉跡象。
上海愿以數字化為紐帶,推動上海臺北雙城產業領域深化合作,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
鉆石失寵,黃金與珍珠當紅。在山下湖,產業鏈上下游迎來了大發展。
“今天的新能源市場,從整車到上游材料,都面臨壓力?,F在的電池材料公司,也面臨艱難的時刻?!?/p>
疫情疊加地緣政治等因素,出于供應鏈安全的考慮,外資過去“在中國、賣全球”的趨勢正在減弱,更多變成了“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升級趨勢。
管濤提醒稱,現在匯率的波動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難預測。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強化風險中心意識,不要去猜匯率漲跌,而要對匯率波動進行對沖。匯率對沖有不同的產品,在不同的形勢下也有不同的對沖策略。
外資高度關注也更在意政策后續的落地和實施,“真的落地要看各省、各市甚至各區”。
即到2035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一流郵輪樞紐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郵輪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亞太區域郵輪經濟中心。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也指出,目前存在“在中國的企業更加中國化,在美國的更美國化,在歐洲的更歐洲化,甚至在印度的也更印度化”趨勢
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7036.5億元,下降2.7%。與此同時,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長7.9%,占比提升3.9個百分點達到39.4%。
在我國出口壓力未減反增的當下,汽摩配出口的穩定上漲,成為中國機電產品外貿的韌性表現,而那些高速增長的微觀案例,離不開企業自身轉型的努力與嘗試。
關注外商投資,進出口貿易,企業走出去,長三角區域經濟,以及和科技消費相關的趣事。郵箱:miaoqi@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