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百米的生產線上,外觀檢測、自動封邊、焊接等自動化設備一字排開。這樣一套流程下來,一塊塊電池片就變成了光伏組件。
在安徽合肥的工業園,協鑫集成所產的這些光伏組件部分銷往國內,部分從上海港下水發往海外。合肥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聚集區之一,協鑫、晶科等企業的投資落地于此。
自動化的生產設備、富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完備的產業生態,這是中國光伏二十年來發展的成果。當下正是光伏產業開辟新路線的時期,這一切也推動著中國光伏快速迭代,率先奔入N型時代,將其他國家的競爭者甩在身后。
奔向新賽道
“2011年的時候,一個500兆瓦的光伏組件生產線至少要700人。那時候做的電池很小,組件規格也小,裝邊框裝玻璃全是手動的,兩班排下來需要700多個人。”合肥協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70個人一年可以生產750兆瓦的光伏組件。這是什么效率的提升!現在用工只有原來的1/10了。”
施正榮在2001年創建無錫尚德,被認為是中國光伏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尚德當時在做的時候也是以人工為主。施博士他們剛把組件帶到中國來做的時候,那也是高科技。但當時的高科技(光伏產品)也是人工拿手焊的。”王翔說。
自此之后的二十年,中國的光伏產業既有高歌猛進的時期,也有跌落深淵的時刻。一路走下來,民營企業中崛起了一大批有全球競爭力的光伏企業,并幫助中國光伏產業在世界版圖里占據了主導地位。
單從自動化裝備一個維度來看,當下與十年前相比就已經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原來用于焊接等環節的工人工作基本為三軸機械手臂、焊接機器人等所取代了。高效的自動化設備,是當下光伏電池和組件企業的標配。
“現在的加工精度越來越高,全自動化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一道新能源的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對第一財經表示:“芯片行業可能上千道工序,但它良率能做到99%以上,就是因為芯片制造是無人工廠。光伏行業也是這樣,全是機器人、機器手,就沒有什么人員,人員只是在顯示屏上監測它的狀態。”
正是這樣快速的效率提升,充分競爭的市場、完備的產業生態催促著中國光伏產業跑步進入當下的技術大轉型。
目前,光伏產業成熟的P型電池已經迫近光電轉化效率“天花板”,成本降低的速度也在放緩。業內普遍認為,N型電池技術將替代P型電池,成為下一代技術方向。二者的區別在于原材料硅片和電池制備技術不同。
協鑫集團的合肥組件基地,目前所采用的電池還是以P型為主,但已經逐步使用N型電池。“潤陽光伏和通威光伏的電池都有,我們采購其實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主的”,王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協鑫在合肥的光伏組件基地所出產品,所采用的電池由其客戶在下單的時候決定。
協鑫已經開始為新一代電池技術做了準備。協鑫集成投建了20GW的Topcon電池項目,這將幫助該公司提升大尺寸高效電池及其組件產能配比,滿足合肥組件大基地的產能配套需求。協鑫集成的新型電池項目項目位于安徽蕪湖市,與其合肥組件基地相距約150公里。
同樣準備在安徽投資的還有晶科能源。2022年4月22日,晶科能源公告稱投資建設新型太陽能高效電池片項目二期工程,以及年產20GW拉棒切方建設項目。其中,其新型太陽能高效電池片項目二期工程建設周期預計2年,項目總投資金額預計34.52億元。該項目地點同樣是在安徽合肥。
晉能科技主要是以銷售組件為主,電池基本上是跟組件的產能相匹配。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比較明顯的,整個全行業的共識是,新擴產的項目應該大比例的會是N型,因為它顯示出來功率上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成本也已經降到可以競爭的地步,市場的接受度也是相對比較高的。我覺得整個行業,不管是在市場端,還是在產品制造端,都已經到了全面向N型轉型的技術迭代關口。”
路線分化
中國企業在新型電池的效率上不斷捅破天花板。
在2022年12月,晶科能源宣布其N型單晶硅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經中國計量科學院檢測實驗室認證,全面積電池轉化效率達到了26.4%。而在10月份,該公司曾宣布電池轉化效率突破26.1%。
這超過了行業的普遍預期。在2021年年底,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技術路線圖預測了2022年電池的效率,Topcon平均效率在24.5%左右,2023年大概達到24.8%。
N型電池又分化為Topcon與異質結(HJT)兩種。Topcon電池,是目前N型光伏電池技術路線的一種,它使用超薄氧化硅來高效鈍化電池背面。
據宋登元觀察,2022年底“基本上頭部廠家都超過了25%。”他同時擔任中國光伏協會的電池和組件組組長。
截至2022年年底,一道新能源自身規劃的Topcon電池和組件產能大概20GW。“光伏還是一個成本為先的產業,從設備材料以及整個供應鏈上來說,我們當初判斷Topcon是P型電池之后最接近產業化的技術路線。”宋登元說。
多家大型的光伏電池企業在兩條重要的技術路線上都做了投資,比如通威既有異質結,也有Topcon的產能。此前行業人士預期異質結的發電效率會更高,但Topcon的快速發展,削弱了異質結的優勢地位。
“對于Topcon來說,技術路線非常明顯,2023年年終就可能超過25.5%轉化效率,因為還有一些新的技術沒用上。比如激光SD技術還沒有導入,導入之后大概能提升0.2~0.3個百分點。此外,背面的多晶硅厚度還可以減薄,減薄后電流還能增加,大概又是0.2個百分點左右的效率提升。這兩個技術用上之后,到25.5%沒有問題。”
光伏企業熱衷于投資Topcon技術,另外一個原因是該技術的設備初始投資比異質結小很多,通過對上一代P型電池的產線改造就能生產。
“異質結是一種薄膜技術路線,需要用到的真空設備就比較貴”,宋登元解釋說。“大部分設備廠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Topcon電池上,所以 Topcon的設備價格降低的就會更快。”宋登元對第一財經表示,一道新能源2021年采購的兩套設備每GW大概兩億人民幣,相同設備2022年就降低到了1.8億,他預計2023年可達到1.6億,甚至1.5億。
“最新一代的PERC很容易升級成Topcon產線,所以它升級就特別能兼容大硅片。這就是Topcon的生命力。”王翔表示:“異質結是另外一種薄膜技術路線,現在的設備用不上。所以你要是投資異質結的話,當下這些設備都得淘汰掉了。”
大的光伏電池企業對于異質結的開發也快馬加鞭,并沒有鎖定某一項技術路線,而是兩頭下注。“所以兩個都在進步,就是看誰進步的快了。”王翔說。
“產業化跟規?;钦嚓P的,你規?;酱?,你的產業化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降低。如果你有條件去承擔這一波虧損,你就有條件去享受第一波紅利。”王翔對記者表示:“有人說異質結可以跟Topcon爭一下技術路線之王的位置,我覺得這兩個可以并存。誰一定會把誰打???我覺得不一定。不排除中間一個工藝環節突然打通了,成本一下就降下來了。”
晉能科技同樣在推進異質結的量產,“我們現在也在布局異質結跟鈣鈦礦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這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研發過程。”楊立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楊立友分析認為,異質結的突破方向還是成本。
“我們現在主攻的方向,一個是往硅片的薄片化發展,還有一個是在銀漿的使用量,銀漿成本的繼續優化是一個降本方向。裝備方面,現在大家都知道異質結的生產設備初始的投資規模還是較高。”楊立友說。
專利最好是活在中國
“2015年之后,中國的晶硅光伏已經全球獨大了。從去年數據看,所有的產業環節都超過了80%的占比,像硅片都占到97%的份額。”宋登元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所以國外的晶硅產業基本不做了,因為他從成本和技術上做不過你,沒有動力了。”
就當下的全球光伏產業鏈而言,中國在硅片、電池、組件以及設備等板塊均占據了主導性地位。但大的技術路線變化,常常是產業生態顛覆的時期。比如單晶硅技術的成熟,令隆基綠能借勢而起。中國市場的光伏技術,不少是引自國外, 而在中國實現產業化的壯大。
新技術的興起,會令國外光伏企業重新奪回市場地位么?在宋登元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
“我們國家形成了一個縱向的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產業生態,比如從硅材料一直到應用系統;還有從橫向來看,逆變器、支架、接線盒、背板、封裝材料等這么完整的產業生態。實際上,在國際上沒法找一個國家能夠這樣,這造就了技術推動和成本推動雙管齊下的一種局面。”
宋登元表示:“對于Topcon來說,國外的企業就沒人做產業化,中國的企業把它從一個實驗室概念做到產業化,這是我們國家對整個光伏產業的一個重大貢獻。”
實際上,一些重大的光伏技術上,海外國家曾在技術上領先,且產業化嘗試已經多年。比如異質結技術,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日本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但從產業落地來看,中國是更適合的土壤。
鈣鈦礦的技術同樣如此。它核心的聚合氯化物專利是日本先發明出來的,日本企業也很早注冊了鈣鈦礦專利。但日本企業拿到專利以后,并沒能找到適配的應用場景。
“中國企業拿了這個技術,實際上是在技術專利失效了以后。哪知道中國的發展這么迅猛,對吧?”宋登元說:“所以(光伏)專利最好是活在中國,專利技術在美國、在日本可能都不怎么好活。”
他補充道:“他們的基礎研究能力非常強,比如一些新的理念,一些新的材料。包括鈣鈦礦硅疊層,還有一些新理念像光轉換的技術。我覺得這一點我們應該向人家學習,基礎研究他們還是做得不錯的。”
9月21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光伏儲能產業供需論壇上指出,今年前八個月我國實現光伏裝機113.16GW,同比增加154.5%,組件出口結構上,印度首次跌出組件出口前十名,新興市場的占比有所增加。
在成為剛需并加速之外,制造業對于轉型的投入也在變得越來越務實,成本賬愈加清晰。
這是阿迪達斯近五年來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
與2022年相比,2023年上半年光伏上下游盈利能力如期出現“反轉”——硅料硅片環節毛利率明顯下滑,“夾縫中生存”的電池組件迎來了曙光。
8月22日晚間,阿特斯回A后的首份半年報出爐。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增加321.75%,業績貢獻主要來自光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