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全國多地一度傳出血庫告急消息,對危急重患者的救治造成一定影響。如何破解“血荒”,此次全國兩會上,該問題引發重視。
3月8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院長孫劍提交了一份關于健全無償獻血管理機制,保障臨床血液供應的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實施以來,我國無償獻血工作進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階段。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12月公布的數據,全國共設置血液中心32個,中心血站321個,中心血庫99個,固定采血點1390個,我國已經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為主體,邊遠縣級中心血庫為補充的血站服務體系。
孫劍認為,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從1998年的32.8萬提高到了2021年的1674萬,獻血率從1998年的4.8‰提升到了2021年的12‰,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0‰警戒線,但與中高收入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醫療需求釋放和人均預期壽命延長,醫療技術飛躍發展和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我國臨床用血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國采供血機構供血不足與臨床需血量逐年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國范圍內季節性缺血與結構性偏型已呈常態化,該問題甚至已影響到危急重患者的救治和擇期手術開展。”孫劍說。
針對這一問題,孫劍的建議圍繞兩方面進行,一是基于臨床需求,建議衛生主管部門每年為采供血機構量身定制采血指標。
孫劍表示,目前,除少數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有政府下達的采血指標外,全國大多數采供血機構均自己制定采血指標。采供血機構采多少血,臨床就用多少,臨床需血量大與供血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議各地衛生主管部門基于當地醫療機構上報用血需求,結合信息化和大數據平臺,每年為當地供血機構量身定制采血指標,保障臨床用血。
二是建議探討采供血機構工作人員薪酬制度改革,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
孫劍表示,目前,采供血機構分為公益一類、公益二類、自收自支三種性質。全國大部分采供血機構為公益一類管理事業單位,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其優勢在于統籌兼顧采供血機構(尤其是基層采供血機構)發展,但沒有體現按勞分配,限制了采供血機構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而自收自支性質的采供血機構所輻射的區域往往供血充足,甚至有富余的血液外調。建議在采供血機構探討財政撥款結合績效分配的人員薪酬制度改革,調動人員積極性,提高采供血量。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
建立健全檔案利用制度規范,加強數字化技術運用,拓展利用范圍、優化利用方式、簡化利用程序。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上海新篇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表示,這次大會選舉我繼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我對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謝。人民的信任,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以國家需要為使命,以人民利益為準繩,恪盡職守,竭誠奉獻,絕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重托。
圍繞能源、軍工、糧食等重點領域的央企整合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