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視頻平臺上有部分用戶稱深圳富士康辭退了大量的“小時工”,并且正在拆除生產線。3月8日,富士康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此為)不實消息,目前深圳園區運轉正常。”
此外,也有消息稱,富士康將在印度新增投資7億美元,以增加iPhone零部件在當地的產量,官方對此并未回應,但富士康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這次董事長出訪印度期間并未簽訂任何具有約束力的協議。”
本月初,一張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與印度總理莫迪握手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而劉揚偉在印度的行程則被外界解讀為富士康增加印度投資的信號,包括擴建制造工廠以及建設碳化硅加工廠和芯片封裝設施。
彭博智庫(Bloomberg Intelligence)預計,新的生產基地和擴產計劃將使印度在iPhone組裝方面的市場份額從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10%至15%。
但上述富士康內部人士對于合作落地的消息予以否認。“如果確定的話,按照證交所監管機構要求會對外公告。”該人士對記者說。
近年來,在莫迪政府的推動下,消費電子產業在印度制造業中的占比呈現出上升態勢。莫迪政府以印度廣闊的消費市場為吸引點,出臺扶持方案同時提高整機進口關稅,力圖打造消費電子制造上下游產業,培育本土完整產業鏈。
根據印度蜂窩通信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印度制造的手機僅占全球的3%,但在莫迪力推“印度制造”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印度制造的手機在全球占到的比例已經達到11%,并且超過了越南,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國。2020年5月,印度推出“自力更生計劃”以配合“印度制造”國家戰略,以刺激經濟、基建、市場需求、電子制造業的發展。
3月5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國務部長拉吉夫·錢德拉塞卡(Rajeev Chandrasekhar)表示,總理莫迪已提出明確愿景,即印度將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制定到2026年制造3000億美元電子產品的目標。錢德拉塞卡指出,從明年起,手機將成為印度出口的十大類別之一。他另外表示:“印度很快就將建成包括設計、封裝、制造和生產在內的全面半導體生態系統。我們正創建現代法律框架,而印度正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大中心。”
從趨勢上看,在2020年,印度產iPhone僅占其全球產量的1.3%,到2021年上升到3.1%。Counterpoint Research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22年,蘋果的iPhone、AirPods、Mac以及iPad在中國的產量占比分別為96%、95%、98%以及98%,印度的這一數據為4%、0%、1%和0%,但在今年,該機構預計印度制造在上述蘋果產品中的份額則變更為7%、2%、3%以及3%。
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級分析師Ivan Lam對記者表示,2022年,蘋果手機主要在中國和印度組裝,中國市場的份額在96%,印度在4%左右。到了今年,這一數字將會變為93%和7%。
Ivan Lam認為,印度的蘋果產品生產制造,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本土需求,小部分是用于出口。“出口的增長取決于產業鏈的本土供應,還有本地生產爬坡的可控率。”Ivan Lam對記者說。
但從目前在印度的投產情況來看,消費電子產品的產品良率問題一直是當地中國企業擴產考慮的關鍵因素。
“剛開始投產的時候,印度工廠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的60%。”一位曾經為小米做海外代工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技術工作仍需要靠中國工人手把手教會印度本地工人,而且不太愿意加班,周日需要休息,這一點和中國的工廠不太一樣。
此外,上游供應鏈也有待完善。“總不能缺個什么零配件還要等上一個月才組裝,完全實現印度的本地化制造仍需要時間。”上述人士稱。
蘋果公司的高管曾有過這樣的描述,當蘋果需要100萬個螺絲,它會在中國富士康工廠一條馬路外的工廠找到配套廠商,如果蘋果需要這些螺絲做的不同,這只需要3個小時。而對于大部分產品出口的富士康來說,保稅區對它來說至關重要。按照正常的海關程序,進口的零部件要走完報關、檢疫、檢測這些流程需要很長時間,而電子元器件價格的波動一天一個價,每耽擱一天就是巨大的風險。
研究機構Omdia Display分析師郭子驕認為,從目前全球制造工廠在各地的效率來看,中國仍然是蘋果最重要的制造基地,這一地位不會在未來短期內發生變化。
郭子驕此前曾對記者表示,零部件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目前中國占蘋果零部件的生產比重仍然相當大,全球還沒有地方可以在短期內承接大規模的轉移。“全球供應鏈的配置,最終還是由成本和市場來決定的。成本最重要的優勢來自于規模,其次由投資額以及材料成本決定,還取決于管理。”
這個春節,于富士康而言,有著更深遠的價值與意義。
市場猜測,蘋果可能會在供應鏈的組裝方面采取更為分散的策略。然而,在零部件的供應方面,由于需要依靠大量的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中國供應鏈的地位將難以在短期內撼動。
第一財經每日精選最熱門大公司動態,點擊「聽新聞」,一鍵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