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應有為
引言:有句話說“人必先自愛而后人愛之”。作為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普通投資者除了金融業、有關監管機構、法律的保護之外,自我保護也非常重要。理財投資者個人如何更好地自我保護?在315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秒懂金融主理人:
應有為
第一財經投教視頻部制作人
訪談嘉賓:
吳照銀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
個人是理財投資的第一責任人
吳照銀指出,個人理財投資行為,最終在法律上的第一責任人是投資者自己,不能最后輸了錢,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只管賺錢的事。要對自己的投資理財行為負責,就要去認真學習金融常識、金融知識、樹立風險意識?;镜睦碡斖顿Y框架、基本邏輯個人投資者一定要掌握。首先,要把風險放在第一位。一個人的投資周期中,比的是投資壽命的長短,而不是在短期內的投資收益的高低。
第二,要分散投資。特別是在資產類別上要分散。第三,要有基本的風險常識,自我保護的常識:天上不會掉餡餅。投資中有“不可能三角”的規律,就是收益、風險和流動性這三者不可能同時兼容,想同時收益較高、風險較低、流動性比較好,是不可能的。
應有為建議,面對現在各種各樣的投資理財產品、各種各樣的投資理財顧問或者朋友、媒體的推薦,如果投資產品自己不太了解,或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建議不碰或者少碰,寧可去做那些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
降低收益預期 增強風險重視程度
吳照銀指出,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面來理財的。如果在一個高增長的時代,收益比較高,但是風險也比較大?,F在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高質量發展階段全部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是逐步走低的,債券的收益率也在下降。比如,原來非標的理財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0%以上,現在可能5、6個點都很難。原來債券年化收益率7、8個點,現在可能就是3、4個點。不能拿以前十幾個點的收益水平來參考了,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他同時表示,很多人認為,自己的理財投資收益一定要大大跑贏通脹,購買力才不虧損,這其實值得商榷。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通貨膨脹率很低, 2月份CPI就 1%左右,PPI是-1.4%。很多人感覺物價漲價,但其實通貨膨脹基于的是廣譜的商品消費品,像房價等在國際上都是不計入 CPI的,這是常識。未來的通貨膨脹不會太高,投資理財產品收益率在通貨膨脹上面加2、3個點就是合理的水平了。
應有為介紹說,投資理財收益率要參考標的的實際利率,就是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減去實際的通貨膨脹水平。只要實際利率是正的,投資就有收益了。要降低收益預期,因為有很多風險其實就是因為預期太高、不切實際的預期引起的。
今年投資理財市場總體態勢平穩
吳照銀判斷,今年投資理財市場總體態勢平穩,多數資產可能都是橫盤走勢,不大可能形成一個大的上升或者下跌格局。他認為,今年國內經濟比較平穩,定調了5%的經濟增速,通過努力肯定能達到。與此對應,需求保持平穩的增長,貨幣政策相平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絕大多數資產基本上都是平的。比如股票市場,上證指數3300可能就是高位, 3000點可能相對就比較便宜。商品市場上,沒有需求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原油去年從最高130美元跌到現在七十幾美元,跌了40%,今年也不大可能繼續暴跌。債券的收益率也不會大幅上升或者下降。只要不去加杠桿,所有產品投資收益率基本在一個比較窄的區間里波動,不應要求太高。
吳照銀提醒說,很多人希望買一個資產放著不動,但其實理財投資策略一定要隨著環境改變而動態調整,不能買了就不管了。同時,一定要知道買的產品的底層資產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就不要碰。
對他人的理財投資建議不能盲從
很多人做投資理財,是聽別人的推薦才做出自己的投資行為的。那么,普通人應該怎么對待這些專業人士的建議,怎么能夠客觀分析他們的意見,做出正確決策呢?吳照銀表示,首先違背常識的東西不能聽。第二把風險放在第一位,有相當概率可能虧掉本金的東西盡量不要碰。第三,要多聽不同人、不同觀點,了解他們的整套邏輯,互相印證。同時,投資理財要找大的比較靠譜的機構、專業人士、或者媒體,有資質的機構、個人,這樣風險較小。
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第一財經頻道】
3月18日(周六)18:10
重播:【第一財經頻道】
3月19日(周日)09:10
3月19日(周日)18:10